解密西游记 佛学篇 第九章 六祖与玉帝

《西游记》原著 &&&&&《西方极乐世界游记》原著

第九章 六祖与玉帝

.

诗曰:都城大国实堪观,八水周流绕四山。多少帝王兴此处,古来天下说长安。

 

四山拱辅、八水绕城,是古代风水学家推崇的至上宝地。曾为十三朝古都的西安,就被认为是风水宝地的典型——关中平原,东有骊山、华山及函谷关,南有终南山、首阳山、太白山及秦岭,西有岐山、陇山、六盘山,北有黄土高原等,而西安处在这些“龙脉”的中心,四面有渭河、泾河、洛河、灞河、沣河、浐河、洨河、灵诏河等八条大小不一的河流环绕,形成“天下之脊,中原龙首,八水绕城,帝王之州”的气象,又经文学家的夸张渲染、推波助澜,使它成为中原地区的风水绝胜之都。

 

此单表陕西大国长安城,乃历代帝王建都之地。自周、秦、汉以来,三州花似锦,八水绕城流。三十六条花柳巷,七十二座管弦楼。华夷图上看,天下最为头,真是奇胜之方。

 

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的名篇《上林赋》如此描写:“左苍梧,右西极,丹水更其南,紫渊径其北;终始灞浐,出入泾渭;酆镐潦潏,纡馀委蛇,经营乎其内;荡荡乎八川分流,相背而异态;东西南北,驰骛往来,出乎椒丘之阙,行乎洲淤之浦,经乎桂林之中,过乎泱漭之野....

 

改元龙集贞观。此时已登极十三年,岁在己巳。

这个己巳年,是明朝的那一年呢?这在网上一查就清楚了。

 

明朝只有这五个己巳年。那么到底是那一年呢?

因为是写两件事,所以是两个时间。第一个时间是六祖与神秀的时间,六祖是唐朝人,所以龙集贞观十三年,是指的六祖。六祖慧能出生于贞观十二年,为何说是贞观十三年呢?这就要读仔细了。作者说的不是贞观十三年,而是说的龙集贞观十三年,岁在己巳。什么意思?这个时间就是说贞观十三年,是蛇年。因为岁在己巳,就是蛇年,蛇年的前一年就是龙年,所以叫改元龙集贞观。也就是让读者知晓,要向前推一年,叫改元。所以第一个故事讲的就是六祖。

第二个时间如何看?第二个时间就是明朝的事。这个时间在哪里?在第十回李世民的对话中。

崔判官急转司房,将天下万国国王天禄总簿,先逐一检阅,只见南赡部洲大唐太宗皇帝注定贞观一十三年。崔判官吃了一惊,急取浓墨大笔,将“一”字上添了两画,却将簿子呈上。十王从头看时,见太宗名下注定三十三年,阎王惊问:“陛下登基多少年了?”太宗道:“朕即位,今一十三年了。”阎王道:“陛下宽心勿虑,还有二十年阳寿。此一来已是对案明白,请返本还阳。”

第二个故事的时间,从那里看呢?这个时间要看注定贞观一十三年,要加二,或者说两个相加。1+3=4,所以从上表看一看,就是正德四年。看看那二十年,差的就是1与3,所以是1+3.这个在位四年的己巳年是那个己巳年?就是正德四年。所以这个故事讲的就是正德的事。

 

把两个故事的人物搞出来后,再来解这一回,就简单多了

 

901

 

诗曰:都城大国实堪观,八水周流绕四山。多少帝王兴此处,古来天下说长安。此单表陕西大国长安城,乃历代帝王建都之地。自周、秦、汉以来,三州花似锦,八水绕城流。三十六条花柳巷,七十二座管弦楼。华夷图上看,天下最为头,真是奇胜之方。今却是大唐太宗文皇帝登基,改元龙集贞观。此时已登极十三年,岁在己巳。且不说他驾前有安邦定国的英豪。与那创业争疆的杰士。

这段说的是时间。就是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。解这个主要是看贞观十三年。
前面我给你说过,这个第九回的佛理,在于作者写了精、气、神三层。而这仅仅只是佛学部分的内容。其中写了两个故事:一个是慧能与神秀的故事;一个是明武宗朱厚照与王守仁的故事。慧能与神秀的故事,这个人人尽知,而朱厚照与王守仁的故事,则不一定有多少人知道。所以作者用贞观十三年,岁在己巳来作标识,让后来人能解开其中之谜。
很多人对这一句看不懂。因为《西游记》内出现过几次。以致于研究《西游记》的人,认为作者是写错了,因为贞观十三年,根本就不是己巳年。其实不是作者写错了,是作者故意这么写的。这个错误是解开第九回的关键。一个朝代的己巳年并没有多少,所以很容易就知道这是说的那一年的事。作者是明朝人,所以这个己巳年就在明朝。这件事也是发生在明朝。

却说长安城外泾河岸边,有两个贤人:一个是渔翁,名唤张稍;一个是樵子,名唤李定。他两个是不登科的进士,能识字的山人。一日,在长安城里,卖了肩上柴,货了篮中鲤,同入酒馆之中,吃了半酣,各携一瓶,顺泾河岸边,徐步而回。张稍道:

“李兄,我想那争名的,因名丧体;夺利的,为利亡身;受爵的,抱虎而眠;承恩的,袖蛇而去。算起来,还不如我们水秀山青,逍遥自在,甘淡薄,随缘而过。”李定道:“张兄说得有理。但只是你那水秀,不如我的山青。”张稍道:“你山青不如我的水秀。

六祖名声大震,是因为五祖传衣钵之事。被尊为禅宗六祖的曹溪惠能大师,对中国佛教以及禅宗的弘化具有深刻和坚实的意义。惠能得到五祖弘忍传授衣钵,继承了东山法脉并建立了南宗,弘扬“直指人心,见性成佛”的顿教法门。

这个故事已经流传很广了,所以无须说更多。但是《西游记》内讨论了惠能与神秀的得与失,却是非常罕见的。因为世人皆已接受慧能之心法,却忘了神秀之身法。作者认为这是不对的。

为何这样说?因为《西游记》内说的明明白白:长安城外泾河岸边,有两个贤人。

作者并没有人人亦云,而是说的两个贤人。

《西游记》这本书很独特,作者把修身之法,隐藏了起来。而把修心之法,放在了第一回。那么,修身之法是从那一回开始的呢?真正的修身之法,是从第八回开始的。第九回则是讲了九宫八卦。讲了精、气、神三宝。前面已粗略讲过,以后再解,这里就不罗嗦。

作者为何要把神秀与慧能并列?正如神秀与惠能之偈一样,没有神秀之偈,就不会有惠能之偈。惠能之偈,是建立在神秀之偈之上的。这正好暗合了修行之法。若无身法,心法是无源之水,无本之木。同时,若只有身法而无心法,修行是不究竟的,或者说是寿与天齐一愚夫而已。

先来看看神秀与惠能之偈。

神秀偈:身是菩提树,心如明镜台。时时勤拂拭,莫使有尘埃。

惠能偈:菩提本无树,明镜亦非台。佛性常清净,何处有尘埃?

再来看一看老祖是如何评价这件事的。《西游记》内,作者用了《蝶恋花》、《鹧鸪天》、《天仙子》、《西江月》、《临江仙》五个词牌名来评价神秀与惠能的五言诗。

神秀 (公元606~公元706)唐代高僧,禅宗五祖弘忍弟子,北宗禅创始人。俗姓李,汴州尉氏(今河南开封尉氏)人。少习经史,博学多闻。为南派创始人。

惠能:惠能于贞观十二年在新州出生。幼年时父亲就去世了,后来母子移居南海(广州)。长大以卖柴维持生活。为北派创始人。

从历史上来看,是先有神秀之偈,后有慧能之偈。所以作者在评价时,以此为准来评价的。

需要说明的是,惠能以卖材为生,所以樵子是惠能,而渔夫则是神秀。樵子有焦(娇)子之意,渔夫有愚夫之意。老祖的心思,是可以猜度的。老祖知道慧能是谁。

先来看《蝶恋花》:

张稍道:“你山青不如我的水秀。

有一《蝶恋花》词为证,词曰:烟波万里扁舟小,静依孤篷,西施声音绕。涤虑洗心名利少,闲攀蓼穗蒹葭草。数点沙鸥堪乐道,柳岸芦湾,妻子同欢笑。一觉安眠风浪俏,无荣无辱无烦恼。”

李定道:“你的水秀,不如我的山青。也有个《蝶恋花》词为证,词曰:云林一段松花满,默听莺啼,巧舌如调管。红瘦绿肥春正暖,倏然夏至光阴转。又值秋来容易换,黄花香,堪供玩。迅速严冬如指拈,逍遥四季无人管。”

烟波万里扁舟小,静依孤篷,西施声音绕。意思是人是渺小的,大海是宽广的。人在大海之中,只是一叶孤舟,虽有美女陪伴,但危险无处不在。

涤虑洗心名利少,闲攀蓼穗蒹葭草。意思是渺小的人,不要过多追逐名利。

数点沙鸥堪乐道,柳岸芦湾,妻子同欢笑。一觉安眠风浪俏,无荣无辱无烦恼。这样生活就会畅快。

这与身是菩提树相对应的,取景于空,取景于身。所有一切,皆因菩提即身。

云林一段松花满,默听莺啼,巧舌如调管。意思花盛开,莺啼鸣,一切皆是大自然的造化。

红瘦绿肥春正暖,倏然夏至光阴转。又值秋来容易换,黄花香,堪供玩。迅速严冬如指拈,逍遥四季无人管。春夏秋冬四时变幻轮转,都是自然而然的事,并非人为。

 

这与菩提本无树是相对应的。取景于无,取景于心。所有的一切,皆因菩提即心。

 

人之所以为人,有身心两个部分。所以老祖认为神秀与惠能皆为贤人。并不能舍身就心,亦不能舍心就身。不可偏废。老祖认可的是身心双修,即现代人说的性命双修。老祖并不认为惠能的修心之法是完全之法。因为老祖在第八回就说过了:曹溪路险,暨岭云深,此处故人音沓。

六祖之法,是条险路,是高峰上的独木桥,众生是无法行走的。

 

渔翁道:“你山青不如我水秀,受用些好物,有一《鹧鸪天》为证,仙乡云水足生涯,摆橹横舟便是家。活剖鲜鳞烹绿鳖,旋蒸紫蟹煮红虾。青芦笋,水荇芽,菱角鸡头更可夸。娇藕老莲芹叶嫩,慈菇茭白鸟英花。”

樵夫道:“你水秀不如我山青,受用些好物,亦有一《鹧鸪天》为证:崔巍峻岭接天涯,草舍茅庵是我家。腌腊鸡鹅强蟹鳖,獐豝兔鹿胜鱼虾。香椿叶,黄楝芽,竹笋山茶更可夸。紫李红桃梅杏熟,甜梨酸枣木樨花。”


这段是针对神秀与惠能的
心是明镜台
明镜亦非台
来写的。
心是明镜台,意思是心空无一物,所以心中的景象,是外界物质的反映。镜子内面是没有东西的,镜子反映的是外只是的物质的映象。这种观点,完全否定了“心”的独立性。马也说过,意识是物质在人的大脑中的反映,这也是否定了“心”的独立性。转世之人,有时也糊里糊涂。老祖转世,也会犯这种错误。转世之人犯糊涂,也是一种常见的现象。
所以渔夫说的,都是水中之物,都是物质世界的心中的映象。
明镜亦非台,意思是明镜虽然能反映世间万物,但这块明镜却有其独立性,表达了心的独立性。心并不依赖于物质世界而存在。它就在那里,有没有物质世界,心依然存在。
所以樵子所讲之物,皆为心中之物。它不依赖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。
老祖在这里,对惠能的原意作了改动。惠能说的太高大尚了。惠能说的意思是,心为摩尼珠。摩尼珠永不坏朽。但是呢,一般的凡人,根本上就没有修到那一步,说了也白说。照着做根本不可能。
渔翁道:“你山青真个不如我的水秀,又有《天仙子》一首:一叶小舟随所寓,万迭烟波无恐惧。垂钩撒网捉鲜鳞,没酱腻,偏有味,老妻稚子团圆会。鱼多又货长安市,换得香醪吃个醉。蓑衣当被卧秋江,鼾鼾睡,无忧虑,不恋人间荣与贵。”
樵子道:“你水秀还不如我的山青,也有《天仙子》一首:茆舍数椽山下盖,松竹梅兰真可爱。穿林越岭觅干柴,没人怪,从我卖,或少或多凭世界。将钱沽酒随心快,瓦钵磁瓯殊自在。酕醄醉了卧松阴,无挂碍,无利害,不管人间兴与败。”
这段是对应于神秀与六祖的第三句写的。
时时勤拂拭
本来无一物
这段写了持这两种想法的得与失。
若持神秀的观点,则不会有恐惧,亦无忧虑。在练功时,出现的景象可以把它当幻觉看待。因为镜子本来就什么都没有,只有一面镜子,镜子中的事物,皆为幻象。所以修练的人不会感到恐惧与害怕。
而六祖则比神秀更彻底,意思是你还有镜子,我连镜子都没有。所以可以随心所欲。这时的六祖,已经陷入了顽空。这句他不仅否定了神秀的镜子,还否定了自已。佛门由此而落入顽空。然而事实并非如此。空中不空,方为中空。
六祖落入顽空,把佛门引入了邪道。六祖以后,佛门再也没有实践者了,有的是一群随波逐流的随心所欲之徒。佛门传至六祖后,从此中断。这是一场悲剧,是佛门的悲剧。
六祖陷入顽空,他还得意洋洋,无挂碍,无利害。无挂碍是无挂碍,只是高兴得太早了!功夫不到,就自认为了得,这是不知天高地厚。不知宇宙时空的利害!
虽然两人都有错误,但老祖也肯定了他们。在渔夫的天仙子里出现了无恐 惧,在樵子的天仙子里出现了无挂碍。这不就是《心经》内要达到的效果吗?
我这么解,你一定会想,要是能把神秀与六祖的心法结合起来就好了?是的。老祖对件事在后 面会有结合的。

渔翁道:“李兄,你山中不如我水上生意快活,有一《西江月》为证:“红蓼花繁映月,黄芦叶乱摇风。碧天清远楚江空,牵搅一潭星动。入网大鱼作队,吞钩小鳜成丛。得来烹煮味偏浓,笑傲江湖打哄。”

樵夫道:“张兄,你水上还不如我山中的生意快活,亦有《西江月》为证。败叶枯藤满路,破梢老竹盈山。女萝干葛乱牵攀,折取收绳杀担。虫蛀空心榆柳,风吹断头松楠。采来堆积备冬寒,换酒换钱从俺。”

这一段是针对神秀与惠能的

不使惹尘埃

何处惹尘埃

而写的效果图。

老祖在这里,赞杨了神秀,而批评了惠能。因为惠能已经走偏,所以得不到他想要的效果。神秀虽然境界没有六祖高,好歹神秀有明月高悬于天际。

神秀是映月,六祖的是残月。神秀是星动,是笑傲江湖,六祖的是败叶、破梢、老竹、乱攀、虫蛀、断头松楠。何处惹尘埃?不是没有惹到尘埃,是全衰败了,而不自知,还在那是得意洋洋。

佛法虽好,自六祖后,则衰败不堪。嘉靖一生,都是在服丹药,学道法。他已经意识到了,他的何处惹尘埃,根本就是个幻想。

落入顽空,佛门衰败转眼即成事实。六祖之后,衣钵已不传。佛门只剩下口头禅了。佛门弟子,只有“南无阿弥陀佛”六个字可用了。

佛门已无希望,他们热切地盼望着阿弥陀佛转世正法。这是释迦摩尼告诉他们的。

我已经给你说明白了,你现在已经心知肚明。正不正法就是你的事了。世间唯一能正法的就是你。你明白吗?

无论是佛教,还是基督教,还是天主教,都是在行邪法。老祖已把中门关闭了,所以儒教或儒家你就不必管了。老祖开了一门,就是他的党,这个你不必管。你是来人间正法的,各教正法的任务该你来完成。


渔翁道:“你山中虽可比过,还不如我水秀的幽雅,有一《临江仙》为证:潮落旋移孤艇去,夜深罢棹歌来。蓑衣残月甚幽哉,宿鸥惊不起,天际彩云开。困卧芦洲无个事,三竿日上还捱。随心尽意自安排,朝臣寒待漏,争似我宽怀?”
樵夫道:“你水秀的幽雅,还不如我山青更幽雅,亦有《临江仙》可证:苍径秋高拽斧去,晚凉抬担回来。野花插鬓更奇哉,拨云寻路出,待月叫门开。稚子山妻欣笑接,草床木枕敧捱。蒸梨炊黍旋铺排,瓮中新酿熟,真个壮幽怀!”

这一段是对神秀与惠能未来的评判。
若按神秀的方法修练,虽然月升月落,月圆月缺,但是最终有希望晋升到日出。
而按惠能的方法修行,最多只能待月叫门开。待月是啥意思?就是月儿都没有出现过,只能等待月出,更别谈日出了。叫门开是何意?还不是没入门啊?
然而,修行的目的是什么?日与月轮转。日是什么?日就是心佛。
月是什么?月是摩尼珠。
当修行人既见月,又见日,才叫明。这时才是明师。

仔细看看这一段,神秀的是彩云开,惠能的是野花开。根本上有天壤之别。

张稍道:“李定,我两个真是微吟可相狎,不须檀板共金樽。但散道词章,不为稀罕,且各联几句,看我们渔樵攀话何如?”李定道:“张兄言之最妙,请兄先吟。”

通过前面的解密,再看后面的这个共吟就很好理解了。老祖已经看穿了五祖的心思。五祖把修行的实践性的法传给了神秀,而把理论性的法传给了六祖。真正想成功,只有高大尚的理论性之法,与一步一脚印的实践性之法相结合,方能成功。

当然,六祖是得到了五祖的真传的。不知为何,六祖只传了顿法,而神秀则传了渐法。

老祖这样写共吟,就是说修佛必须顿法与渐法同行,方能成功。所谓的共吟,就是渔夫与樵子一人一句。渔夫以江河湖海为本,属水,樵子以山为本,属火。如此,方得水火交媾,方得成功。

“舟停绿水烟波内,家住深山旷野中。偏爱溪桥春水涨,最怜岩岫晓云蒙。龙门鲜鲤时烹煮,虫蛀干柴日燎烘。钓网多般堪赡老,担绳二事可容终。小舟仰卧观飞雁,草径斜敧听唳鸿。口舌场中无我分,是非海内少吾踪。溪边挂晒缯如锦,石上重磨斧似锋。秋月晖晖常独钓,春山寂寂没人逢。鱼多换酒同妻饮,柴剩沽壶共子丛。自唱自斟随放荡,长歌长叹任颠风。呼兄唤弟邀船伙,挈友携朋聚野翁。行令猜拳频递盏,拆牌道字漫传钟。烹虾煮蟹朝朝乐,炒鸭爊鸡日日丰。愚妇煎茶情散诞,山妻造饭意从容。晓来举杖淘轻浪,日出担柴过大冲。雨后披蓑擒活鲤,风前弄斧伐枯松。潜踪避世妆痴蠢,隐姓埋名作哑聋。”

这一段的关键,是看日与月。若惠能得神秀之法,则虫蛀之干柴,能被日燎烘。若神秀得惠能之法,则秋月更明亮,千江有水千江月。为何神秀只能秋月朗朗?原因是渐法只能得到秋月朗朗。六祖之法,需要顿悟,若悟不到,修了也白搭。

从上面可以看出,惠能之法,是见日之法。是乾阳之法。而神秀之法,则是秋月朗朗之法。

总之,两人之法合二为一,方是上乘之佛法。

张稍道:“李兄,我才僭先起句,今到我兄,也先起一联,小弟亦当续之。”

前面是渔夫先行,叫先命后性。后面是樵子先行,叫先性后命。

“风月佯狂山野汉,江湖寄傲老余丁。清闲有分随潇洒,口舌无闻喜太平。月夜身眠茅屋稳,天昏体盖箬蓑轻。忘情结识松梅友,乐意相交鸥鹭盟。名利心头无算计,干戈耳畔不闻声。随时一酌香醪酒,度日三餐野菜羹。两束柴薪为活计,一竿钓线是营生。闲呼稚子磨钢斧,静唤憨儿补旧缯。春到爱观杨柳绿,时融喜看荻芦青。夏天避暑修新竹,六月乘凉摘嫩菱。霜降鸡肥常日宰,重阳蟹壮及时烹。冬来日上还沉睡,数九天高自不蒸。八节山中随放性,四时湖里任陶情。采薪自有仙家兴,垂钓全无世俗形。门外野花香艳艳,船头绿水浪平平。身安不说三公位,性定强如十里城。十里城高防阃令,三公位显听宣声。乐山乐水真是罕,谢天谢地谢神明。”

这段说明,五祖之法,是不完整的。六祖传顿法,让五祖之法得以完整。这也是我前面说的,五祖为何要传六祖之法?因为五祖明知六祖佛缘高于自已。五祖之法,最多修个月朗,若有六祖之法的指引,则五祖六祖之两法均能见到日与月,修出日与月,方为明。

六祖之所以只传顿法,而不传渐法,可能是六祖认为,要在渐法的基础上更进一步,必须以顿法为主。顿法更难。然而,丢了五祖之渐法,六祖之顿法如无源之水,无本之木。

今却是大唐太宗文皇帝登基,改元龙集贞观。此时已登极十三年,岁在己巳。且不说他驾前有安邦定国的英豪。与那创业争疆的杰士。

这个已经解过了,这个文皇帝就是正德。不过正德是武皇帝,不是文皇帝。

他二人既各道词章,又相联诗句,行到那分路去处,躬身作别。张稍道:“李兄呵,途中保重!上山仔细看虎。假若有些凶险,正是明日街头少故人!”李定闻言,大怒道:“你这厮惫懒!好朋友也替得生死,你怎么咒我?我若遇虎遭害,你必遇浪翻江!”

这里作者笔锋一转,开始了第二个故事。这第二个故事,一个死在了斩龙台,一个翻江而死。指的就是宁王叛乱导致的宁王朱宸濠、正德皇帝朱厚照两人殒命。而这事,王阳明直接参与其中。这里的遇虎,其实就是剐龙台。这也是把龙改成了虎。作者上面写文皇帝,与这里写遇虎是相呼应的。正德则是因为玩水,翻江而亡。

那渔翁说:长安城里西门街上,有个卖卦先生,算得最准。他每日送他鲤鱼一尾,他就袖传一课,教他百下百着。若依此等算准,却不将水族尽情打了?何以壮观水府,何以跃浪翻波辅助大王威力?”龙王甚怒,急提了剑就要上长安城,诛灭这卖卦的。
宁王朱宸濠叛乱,被王守仁(王阳明)逮捕。王阳明算定了宁王朱宸濠叛乱,只是略施小计,用了43天就把叛乱平息了。网上有人说是35天,也有的说是43天。作者这里写的是43天。后面会解到的。平定叛乱,朱宸濠这个泾河龙王的龙子龙孙被尽情打了。
龙王依奏,遂弃宝剑,也不兴云雨,出岸上,摇身一变,变作一个白衣秀士,真个丰姿英伟,耸壑昂霄。步履端祥,循规蹈矩。语言遵孔孟,礼貌体周文。身穿玉色罗襕服,头戴逍遥一字巾。上路来拽开云步,径到长安城西门大街上。只见一簇人,挤挤杂杂,闹闹哄哄,内有高谈阔论的道:“属龙的本命,属虎的相冲。寅辰巳亥,虽称合局,但只怕的是日犯岁君。”
谁是白衣秀士?王阳明是。作者写作,随心所欲,变来变去。如其说在描写泾河龙王,不如说在描写王阳明。这个袁守诚,就是指的王阳明。为何这么说?作者用了两句说明此人为谁。即属龙的本命,属虎的相冲。寅辰巳亥,虽称合局,但只怕的是日犯岁君。
这个就是指此事发生的时间。这里有两个相冲,龙虎相冲,巳亥相冲。这是大凶之兆。这个凶兆,就是说的正德皇帝。历史上记载,正德落水是1520年,这一年是庚辰年,这一年是龙年,而这一年却是正德十五年。按十二年一轮转,十五年正好是正德的虎年。这就是龙虎相冲。正德生于1491年辛亥年,死于1521年辛巳年,这个就是巳亥相冲。前面也解了,这个事就发生在正德时期。所以这个袁守诚,就是王守仁。而这个泾河龙王,与王守仁对阵,则是宁王朱宸濠。

公来问何事?”龙王曰:“请卜天上阴晴事如何。”先生即袖传一课,断曰:“云迷山顶,雾罩林梢。若占雨泽,准在明朝。”龙王曰:“明日甚时下雨?雨有多少尺寸?”先生道:“明日辰时布云,已时发雷,午时下雨,未时雨足,共得水三尺三寸零四十八点”。龙王笑曰:“此言不可作戏。如是明日有雨,依你断的时辰数目,我送课金五十两奉谢。若无雨,或不按时辰数目,我与你实说,定要打坏你的门面,扯碎你的招牌,即时赶出长安,不许在此惑众!”先生欣然而答:“这个一定任你。请了,请了,明朝雨后来会。”
这段中,最有意思是的三尺三寸零四十八点。这个雨点数后被龙王改了。这是说的什么事情呢?
他挨到那巳时方布云,午时发雷,未时落雨,申时雨止,却只得三尺零四十点,改了他一个时辰,克了他三寸八点,雨后发放众将班师。他又按落云头,还变作白衣秀士,到那西门里大街上,撞入袁守诚卦铺,不容分说,就把他招牌、笔、砚等一齐捽碎。那先生坐在椅上,公然不动。
宸濠之乱又称宁王之乱、宁王叛乱,指明武宗正德十四年(1519年)六月十四日,由宁王朱宸濠在南昌发动的叛乱,波及江西北部及南直隶西南一带(今江西省北部及安徽省南部),仅过四十三天,最后由赣南巡抚王守仁(王阳明)平定。
这里的三尺零四十点,就是王守仁平定判乱的时间。40+3=43.这就是龙王只下雨三尺零四十点的原因。因为作者是明朝人,到底是35天还是43天,应以作者写的为准。有人说《西游记》也是一部明史,是有道理的。
那么,龙王克了他三寸八点是怎么回事呢?这事就与朱厚照有关系了。宁王叛乱,消息传到北京(燕京),这下把朱厚照高兴坏了。这家伙就喜欢打仗。朱厚照于同年八月率大军从北京出发。由于行军打仗是不准带内眷的。朱厚照就和他宠爱的刘娘娘在潞河会面。刘美人相赠一簪,以为信物,孰料朱厚照在过卢沟桥时把簪子颠丢了,遂按兵不行,大索三日不得。这个皇帝也是太搞了,为了一枚簪子,把大军停了三天。这个就是三寸八点。

雨后发放众将班师。他又按落云头,还变作白衣秀士,到那西门里大街上,撞入袁守诚卦铺,不容分说,就把他招牌、笔、砚等一齐捽碎。那先生坐在椅上,公然不动。这龙王又轮起门板便打、骂道:“这妄言祸福的妖人,擅惑众心的泼汉!你卦又不灵,言又狂谬!说今日下雨的时辰点数俱不相对,你还危然高坐,趁早去,饶你死罪!”守诚犹公然不惧分毫,仰面朝天冷笑道:“我不怕!我不怕!我无死罪,只怕你倒有个死罪哩!别人好瞒,只是难瞒我也。我认得你,你不是秀士,乃是泾河龙王。你违了玉帝敕旨,改了时辰,克了点数,犯了天条。你在那剐龙台上,恐难免一刀,你还在此骂我?”龙王见说,心惊胆战,毛骨悚然,急丢了门板,整衣伏礼,向先生跪下道:“先生休怪。前言戏之耳,岂知弄假成真,果然违犯天条,奈何?望先生救我一救!不然,我死也不放你。”守诚曰:“我救你不得,只是指条生路与你投生便了。”龙曰:“愿求指教。”先生曰:“你明日午时三刻,该赴人曹官魏征处听斩。你果要性命,须当急急去告当今唐太宗皇帝方好。那魏征是唐王驾下的丞相,若是讨他个人情,方保无事。”龙王闻言,拜辞含泪而去。

故事到这里还没完。朱厚照由于索簪,停了三日,这天是八月二十五日。八月二十六日传来了捷报,说王守仁把朱震濠给活捉了。这下把朱厚照气坏了。正德一直不受俘。拖了几个月,勉强受俘。走了一阵子,突发奇想,要把朱震濠再放回去作乱,自已好亲自擒拿他。这就是袁守诚要泾河龙王去求李世民保命的原因。


龙王闻言,情知是那卖卜之处,走上前,分开众人,望里观看,只见:四壁珠玑,满堂绮绣。 宝鸭香无断,磁瓶水恁清。两边罗列王维画,座上高悬鬼谷形。端溪砚,金烟墨,相衬着霜毫大笔;火珠林,郭璞数,谨对了台政新经。六爻熟谙,八卦精通。能知天地理,善晓鬼神情。一槃子午安排定,满腹星辰布列清。真个那未来事,过去事,观如月镜;几家兴,几家败,鉴若神明。知凶定吉,断死言生。开谈风雨迅,下笔鬼神惊。招牌有字书名姓,神课先生袁守诚。此人是谁?原来是当朝钦天监台正先生袁天罡的叔父,袁守诚是也。那先生果然相貌稀奇,仪容秀丽,名扬大国,术冠长安。

朱宸濠与朱厚照是什么关系?朱宸濠属水,朱厚燳属火。水涵养木,木生火。所以朱宸濠与朱厚燳是爷孙关系。朱宸濠的辈份比朱厚照要高二辈。但是朱厚照为君,朱宸濠为臣,又比朱厚燳低一级。

明宪宗成化八年(1472年),王守仁出生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一个显赫的家庭,父亲王华是成化十七年(1481年)状元。官至南京吏部尚书。

此人是谁?原来是当朝钦天监台正先生袁天罡的叔父,袁守诚是也。

先生曰:“你明日午时三刻,该赴人曹官魏征处听斩。你果要性命,须当急急去告当今唐太宗皇帝方好。那魏征是唐王驾下的丞相,若是讨他个人情,方保无事。”龙王闻言,拜辞含泪而去。
李世民是玉帝转世。于是袁守诚让泾河龙王找李世民求情。然而李世民虽然答应了,但灵界还是把龙王给斩了。这是明面上的事。这也说明一个问题,在人世间的转世之人,并不能作灵界的主人的主的,根本没有用处。

所以我对你怎么样,真的没啥关系的。你也不要在意,我只是发发牢骚而已。起不了任何作用。

这泾河龙王也不回水府,只在空中,等到子时前后,收了云头,敛了雾角,径来皇宫门首。此时唐王正梦出宫门之外,步月花阴,忽然龙王变作人相,上前跪拜。口叫“陛下,救我!救我!”太宗云:“你是何人?朕当救你。”龙王云:“陛下是真龙,臣是业龙。臣因犯了天条,该陛下贤臣人曹官魏征处斩,故来拜求,望陛下救我一救!”太宗曰:“既是魏征处斩,朕可以救你。你放心前去。”龙王欢喜,叩谢而去。太宗并不明白其中的原由,爽快地答应了救龙王。结果是没有救成。唐王召徐世勣上殿道:“朕夜间得一怪梦,梦见一人迎面拜谒,口称是泾河龙王,犯了天条,该人曹官魏征处斩,拜告寡人救他,朕已许诺。今日班前独不见魏征,何也?”世勣对曰:“此梦告准,须臾魏征来朝,陛下不要放他出门。过此一日,可救梦中之龙。”唐王大喜,即传旨,着当驾官宣魏征入朝。

这里,唐王是梦中见到的泾河龙王。这里作者说明了一件事,就是梦中之梦魂,是李世民之魂,但是李世民是玉皇大帝转世。所以玉帝亦是李世民之魂,加上李世民入地府之鬼魂。这就有三个魂。古人云,人有三魂七魄。中国道教对于人的灵魂说法。人的精神分而可以称之为魂魄,其魂有三,一为天魂,二为地魂,三为命魂。其魄有七,一魄天冲,二魄灵慧,三魄为气,四魄为力,五魄中枢,六魄为精,七魄为英。

解完这一回,需要讨论一下。作者为何把六祖与王阳明的故事放在一起?因为佛法即心法。在中国历史上,改变了佛法走向的有两个人,一个是六祖,一个是王阳明。六祖的重点在于顿悟,而王阳明则着重于知行合一。修行并非在那里七想八想,悟中不可或缺,但是也必须脚 踏实地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  • 道家文化
  • 解密《西游记》
  • 小说与随笔
  • 信息科技
  • 古籍收藏
  • 科学与文明

鄂ICP备16004173号

主页 • 上一页 • 下一页 精选 • 解密 •小说• 科技 • 古藉 • 娱乐 • 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-2030 www.up18.com.cn,All Rights Reserved